旧式的模块定义方式是通过 *module("filename"[,package.seeall])*
来显示声明一个包,现在官方不推荐再使用这种方式。这种方式将会返回一个由 filename 模块函数组成的 table,并且还会定义一个包含该 table 的全局变量。
如果只给 module 函数一个参数(也就是文件名)的话,前面定义的全局变量就都不可用了,包括 print 函数等,如果要让之前的全局变量可见,必须在定义 module 的时候加上参数 package.seeall 。调用完 module 函数之后, print 这些系统函数不可使用的原因,是当前的整个环境被压入栈,不再可达。
module("filename", package.seeall) 这种写法仍然是不提倡的,官方给出了两点原因:
package.seeall 这种方式破坏了模块的高内聚,原本引入"filename"模块只想调用它的 foobar() 函数,但是它却可以读写全局属性,例如 "filename.os" 。
比较推荐的模块定义方法是:
-- square.lua 长方形模块
local _M = {} -- 局部的变量
_M._VERSION = '1.0' -- 模块版本
local mt = { __index = _M }
function _M.new(self, width, height)
return setmetatable({ width=width, height=height }, mt)
end
function _M.get_square(self)
return self.width * self.height
end
function _M.get_circumference(self)
return (self.width + self.height) * 2
end
return _M
local square = require "square"
local s1 = square:new(1, 2)
print(s1:get_square()) --output: 2
print(s1:get_circumference()) --output: 6
package.loaded["square"] = nil
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代码来做一些进阶玩法。